用一句话评价电影《摔跤吧,爸爸》,你会怎么说
《摔跤吧,爸爸》故事讲的是一个印度退役的摔跤全国冠军辛格,因为家境放弃了体育生涯,结婚后又没生出男孩子,最终打破了传统训练了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成为摔跤手,并取得冠军的故事。
整个电影看下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感,但给我感触最大的不是爸爸的梦想,而是爸爸浓浓的父爱。1、爸爸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辛格并不是最开始就要把自己梦想强加给孩子,而是看到女儿打赢了男孩子,从中发现了他们的天赋才决定培养她们的。2、爸爸的陪伴。电影中的辛格没有跟朋友娱乐过,而是一直陪着女儿训练,一个动作可以反反复复耐心的教,这样的陪伴成长,是很幸福的。3、爸爸对孩子的信任和鼓励。电影中的辛格从来有吝啬过对自己孩子信任和鼓励。他可以很肯定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女儿会得冠军,也可以很肯定的面对女儿说你会赢。
《摔跤吧,爸爸》中如果爸爸如果在妻子反对,女儿反抗的时候就先放弃了,那么他的女儿或许10几岁的时候成了别人的妻子,在印度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成为最普通的女子。爸爸看到了孩子的长处,愿意用自己的光阴陪伴孩子成长,让她们完成人生的蜕变。
如果真要用一句话,而且只能用一句话来评价这部电影,我想说的是:父爱如山!
摔跤吧爸爸中爸爸的性格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坚韧、顽强,连生四个女儿也没有放弃自己想要为国增光的梦想,忍受乡里很多人的冷嘲热讽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冷面心软,听到大女儿吉塔在电话里面哭诉,也不禁老泪纵横。
乐观积极,没有条件就在沙坑里练习,没有摔跤垫就用床垫代替。
睿智坚持,不拘泥于教条,认为最简单的动作就是最实用的。
有远见,不愿意自己的女儿默默无闻的度过一生,自己也活得轰轰烈烈!
《摔跤吧爸爸》是不是一部值得反复回味的电影
答案是肯定的
这是一个关于梦想的电影,是的,梦想。这个人人知道却没几个人能做得到,电影主角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梦想
我想很多人都是摔跤爸爸那个角色,因为生活放弃了好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女儿也是各种不理解叛逆,不理解父母的安排!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女们都会体会到自己父母的良苦用心,能遵从父母的要求下茁壮成长,这是难能可贵的。
通过这个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和父母相处,如何面对困难!
一个14岁的女孩,流着眼泪说“我情愿有这样的父亲,起码让我可以坐其他的事情”,在每个儿女的眼里,父亲给予我们更多的是严厉,此部影片也不例外,影片中的父亲用一种极其严厉的教育方式教会女儿们更多的做人道理,给予他们一股迎刃而上的力量,使她们不断成长。
《摔跤吧,爸爸》是阿米尔汗导演的一部印度电影,它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部影片的主题用六个字概括就是:成长、父权与父爱,该片讲述了一名摔跤手是怎样把自己的两位女儿培养成全国冠军和金牌获得者的故事,影片的故事虽然言简意赅,却给予我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影片中有这样一段话,字里行间流露出父亲与母亲对两个女儿的爱与关怀,父亲虽然严酷,其实是对她们的拯救,导演在影片中设置了种种戏剧冲突,而这冲突正是打动观众的地方,下面我就谈谈影片是如何让观众不停地擦拭眼泪的?
一、魔鬼式的训练,身体上的疼痛
影片中父亲的扮演者是阿米尔汗,他怀揣着一个梦想:急切希望生一个儿子以实现他“为印度夺得金牌”的愿望。可是事与愿违,母亲连续生了四个女儿,他无意间发现其中两个女儿具备“打架”的天赋,女儿也可以通过训练成为一为名副其实的摔跤手,但是女孩在摔跤方面并不占优势,毕竟在体质上不如男孩,它需要的是一股韧劲,加上他们接二连三重重摔倒在地的声音,通过立体声传出来,坐在前排的我深感到他们的疼痛,严厉的父亲与大女儿对峙,他们不能反抗,只能够无条件地服从,甚至下命令让他们剪短各自的头发,变成假小子,每天5点准时进行训练,他们心里的委屈只能憋在心里,面对父亲的发飙,她们只能忍气吞声,好像已经成为一个受人指派的打字机,不停地训练。即便如此,父亲通过给她们讲述面对不同情况时的技巧,给予她们无穷的力量,直到他们崩溃之后,说了一句不想要这样的父亲,但是她们最终胜利了,之里面夹杂着深沉的父爱,她们哭了,这无尽的泪水表达出内心的惭愧与懊悔。
二、胜利的曙光,感动无数观众
影片的高潮是在结尾部分,吉塔代表印度参加国际比赛,因为教练的嫉妒,他利用阴谋把父亲关在了杂物间,在女儿最关键的时刻,她意识到父亲并没有在观众席,焦急的脸庞表现出内心的紧张,可是,训练使父亲所叮嘱的话时刻在她耳边响起,“记住要靠自己,爸爸不会永远来救你”。吉塔凭借自己的力量与韧劲胜利了。我们也真正为她的胜利而欢呼,激动人心,震撼无数观众,这泪水是亲情的流露,是父爱的无尽表达。
这部电影让我们流下的是感动的泪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味深长。
我完整的看过,之后回味无穷。人因梦想而伟大,为梦想而奋斗而坚持不畏艰辛而感动,更为男女平等的大主题震撼。这种正能量积极向上意义的电影太少了。片中的歌曲恰好烘托了情节,好听有趣。有些细节处理又有些喜剧色彩令人发笑。真是好电影。
《摔跤吧爸爸》抛开争议只看电影本身,真的值豆瓣9.2分吗
电影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反映社会现实,那么这个意义在哪呢,可以以《熔炉》为例,改变韩国的熔炉法,是因为我们可以从电影中去看现实,去改变。
电影是文学艺术的综合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思想的进步,对于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印度,更是如此,它反映一种精神,即无论男女都有权利去追寻自由和梦想,作为独立的人格而存在,拥有自己的价值。对于一个故事片电影来说,剧本所包含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种族歧视于美国,这个主题对印度也有特殊的意义。父亲不顾让女儿摔跤所面临的世俗争议,那种抗争的勇气让人们觉得他应该有这样的分数,虽然有很多这么高分的经典电影,或许的确比它优秀。但我想,面对千千万万受压迫和伤害的女孩子,当她们看到这部电影时,眼睛里散发的那种光芒,就让它有资格成为一部高分电影。
豆瓣评分只是参考,是有一定的算法的,但是在各个平台的电影评分中,豆瓣评分还是比较有公信力的,9.2分的《摔跤吧爸爸》在一定地意义上,不管是严苛的豆瓣,还是在事实上,都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
我想,楼主想问《摔跤吧爸爸》真的值豆瓣9.2吗,实际上就是想问,这部电影怎么,是不是好电影。“好电影”的标准可能,在不同人看来,各不相同,比如电影从业者和观众之中,除了有共鸣之外,也有对立的地方。
那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看剖析一下《摔跤吧爸爸》,抛开好电影还是坏电影的争论,而看看电影、故事本身,能不能打动我们,不让我们用来看电影的两个小时浪费。
印度电影给我们的固有印象是载歌载舞、多宗教还有浪漫的爱情。但是阿米尔汗是印度电影里特立独行的一个,作为国宝级的导演和演员,他从来征服电影还有世界的,都是他的身为印度人的忧患意识。
印度,作为除了中国以外的超级人口大国,人口和资源的不对等,必然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在阶层之外,最大的可能就是女性的地位问题。女权主义1919年就传入中国了,但是印度的女人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虽然全世界都诟病印度的女性地位,还有各种层出不穷的女性被侵犯的案件,但是印度人自己似乎却不以为然,因为很多问题都是源自印度的种姓问题。
《摔跤吧爸爸》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并打动了印度之外的国家,在于,父亲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他没有脱离于印度的社会环境,但是却从人性的角度,给予了女儿最好的出路。纵使国情有不同,但这份舐犊之情是没有国界的。
在这个角度上,延伸出来的女性权益问题,就不是空洞的和教条的,而是有现实土壤的。即使在印度,女孩们的生存环境很艰难,但并非毫无出路,父母的见识和包容,自己的努力和眼光,无数个偶然,还是会带来希望。
电影不能一味地批判、揭露黑暗,总是要给人带来一点光明,才是艺术的善意。
这部电影一年前看过,现在有些细节忘记了。
豆瓣给9.2分,是值的,我也没查一共多少人给分,如果100人给分,得9.9分也不足为奇。
这部电影只记得个大概,讲述的是一个的摔跤手和他两个女儿的故事,他的梦想本是站到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却因生活所迫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印度对女性还是不能公平对待的,甚至很多男人歧视女性,主人公生了四个女儿,对一个摔跤手来说是多么遗憾的事,因为没子继父业,而且在本地的风俗里没有儿子多少也被人看不起的。
女儿逐渐长大,主人公也逐渐把他年轻时候的梦想放弃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自己的两个女儿有摔跤的天赋,他如获至宝,他的梦想又燃起来了。
在女权低下的印度,主人公培养儿女做摔跤手的行为遭人嘲笑,但主人公最终却排除万难历尽挫折,把自己的女儿吉塔培养成了摔跤世界冠军,也完成他孜孜以求的梦想。
这部电影是非常励志的,深深地触动到我的内心,看到他们四个女儿是很幸福的,因为有这样的一个父亲。我一边看竟然一边流泪了。
我四兄弟,在农村长大,父亲没有尽心的教导,每天去打麻将,我们从小基本都是妈妈一个人照料,本身农村教育就跟不上,加去爸爸丢下不顾,成长总是有一个欠缺——所以看到励志热血的电影便感动不已。
《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自始至终有父亲在身边教导,是对女儿无限的爱,对女儿无限的激励,也表达了印度女权进步的一个缩影。
这是一部奋发人心的电影,高分排名是实至名归的。
很多人会认为,《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标准的,模板化的好莱坞式的体育励志电影:经过调教和刻苦训练,一路不断打败对手走向巅峰。期间会经历各种挫折、低谷、迷茫等俗套情节,然后经过某些事情得到心灵上感悟,重新振作,最终通过决赛完成救赎。这样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和很多励志片都是一种套路,而且相比很多好莱坞大片,画面感也缺乏精琢,所以根本不值9.2这样的高分。
但是在我看来,这部片子之所以值得这样的高分,是胜在这是一部在印度出产的电影(片型的突破),更是因为片子呈现的社会意义价值,它其中存在了很多国产影片中无法赤裸表露的情节。我们都知道,印度女性地位很低,童婚、一夫多妻,都见怪不怪。所以对于这样背景下产出的这样一部电影,完全是对整个国家现状的一个不满与反思,是对女性自由的维护和对男权的反抗;同时也有对政府、对官僚的批判和揭露,单单从这两个意义上讲,这部电影绝对称得上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
故事结尾,当女孩真的通过摔跤改变自己命运的时,我们会跟着荧幕里的主人公一起激动。这种兴奋不仅仅是为这两个女主人公,还有为这个家庭,甚至为这个国家感到的骄傲。一部片子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
可能很多观众依然会认为:“这个父亲是为了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才逼迫女儿们刻苦训练。”没错,这样的把自己梦想强迫给自己孩子来实现,看起来很残酷、不人道。但是往往我们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当孩子在已经认识到自己梦想是什么、有自己追求的时候,这种“强迫”才是成立的。
我不知道这部电影值不值得,我也不明白豆瓣评分的标准。
至少在我个人看来,这是我所喜欢的电影之一,我看过很多不同的影片,谈得上喜欢的为数不多,它就算是其中一个吧
打动我的不单纯是他女儿经过努力得到世界冠军,更重要的是作为父亲在他女儿堕落的那段时期的表现
可能和我个人比较类似,那段真的演到了我心坎里了。
当然值得!我认为这是亚洲有史以来最好的传记电影!首先,阿米尔先生又做了一次。他在选择电影方面的确很有品位。对我来说,不仅表演,甚至打斗场面都很真实&里尔·吉塔和巴贝塔简直太棒了。在某些时刻,你会放声大笑,变得愤怒,变得情绪化,并明显感到最自豪,这就是这部电影本身带来的。我希望这部电影能给所有的家庭带来欢乐,并让他们有机会看到自己女儿的潜力。
影片的评分因为是个人评分,当评分规则合理,评分基数大的时候,他的分数反映的就是这部电影在大众心目中的真是水平。
最近几年,印度电影逐渐被大家所熟知,从《三傻》到《摔跤》,我们看到了很多及其优秀的印度电影。一改大家之前认为的印度电影只是跳舞电影的刻板印象。
在印度的国家,这些电影不仅优秀,同时大多数电影的社会意义非常深刻,《三傻》,教育问题,《额滴神》,宗教问题,《摔跤》,女性问题。可谓百花齐放,摇曳生辉。
《摔跤》,剧本优秀,对印度社会中的女性问题做了艺术化的反映,在其他国家的观众看起来,也会引起很大的共鸣。
这样一部,剧本优秀,表现技法优良,演员演技到位,反映现实的影片,高分当之无愧。
摔跤吧爸爸拿了什么奖
电影《摔跤吧爸爸》获得的奖项有第62届印度电影观众奖。
《摔跤吧!爸爸》是由尼特什·提瓦瑞执导、阿米尔·汗、萨卡诗·泰瓦、桑亚·玛荷塔、法缇玛·萨那·纱卡领衔主演的传记片。影片根据印度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
摔跤吧爸爸英文名
摔跤吧爸爸翻译成英文是:Wrestling, dad相关单词学习:wrestling 英[ˈreslɪŋ] 美[ˈrɛslɪŋ] n. 摔跤; 扭斗,搏斗; v. 摔跤; 格斗; 与…搏斗(wrestle的现在分词); [例句]There is a wrestling match tonight.今晚有摔交比赛。[其他] 原型: wrestle
摔跤吧爸爸的主旨是什么
4 月 14 日,印度男演员阿米尔·汗开通新浪微博,宣布由自己投资并主演的新电影《摔跤吧!爸爸》将于5月5日在中国上映。
这是一部摔跤题材的励志电影,改编自印度女摔跤选手 Geeta 与 Babita 姐妹的真实故事,讲述了阿米尔·汗扮演的父亲 Mahavir Singh Phogat 为了完成自己的摔跤梦想,不顾外界眼光,训练两个女儿与男人们练习搏斗,进而一步步成为世界冠军的故事。
《摔跤吧,爸爸》给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这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故事虽然很平淡,却能触动内心。观看过后,感触颇深。影片让我记住了一下几点教育意义:
一,要敢于打破常规。影片中的爸爸是一个摔跤手,他也一直想要一个儿子来完成自己的梦想。无奈他生的都是女儿,但他没有像其他父亲一样,让自己的女儿早早嫁人,而是背负着不理解与嘲笑,让女儿去学摔跤。
二,成功没有捷径,任何成功都要付出努力与汗水。两个女儿每天都要坚持高强度的训练,苦不堪言,也曾抱怨爸爸的严厉与苛刻,但是一次次的胜利让她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三,要因材施教,取长补短。爸爸从每个女儿的特长出发,制定出了适合她们自己的方法与技巧,让她们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而不像女儿的老师一概而论。
四,在前进的路上,总会遇到弯路,要迷途知返,不言放弃。大女儿在进入体育学校后,被老师误导,导致一败涂地。在她意识到后,听从爸爸的建议,刻苦训练,最终走向人生巅峰。
五,没有人能一直在你身边,万事靠自己。在爸爸被关进一扇门不能现场指导大女儿比赛时,女儿的脑海中浮现出爸爸的教导“靠自己”,最后女儿凭借着自己的技能与意志,还有冷静,赢得了比赛的最终胜利。
六,要懂得感恩。最终站在领奖台上,主持人问女儿最想感谢的人是谁,她毫不犹豫地说是爸爸。因为她知道,没有爸爸的坚持与不放弃,她不会有今天,是爸爸改变了她的人生,是爸爸让她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是爸爸让她的人生与众不同。
这部电影很适合与孩子一起观看,还没看的朋友们,赶快去和孩子一起看看吧!
谢邀,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看法
一、社会的黑暗。阿米尔汗饰演的主人公年轻时也是摔跤健将。但却在争夺冠军头衔的时候被要求假摔。纯净的体育运动在被各方利益左右的情况下完全变了另一种味道。主人公因为不甘愿就此离开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但试想一下,现实中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全身而退?
二、父爱如山。主人公回家后不甘心。却把自己的理想强行附加在两个女儿身上。虽然作为父亲他话不多,但每当孩子受伤受挫的时候都能得到父亲的鼓励和帮助。包括大女儿在大学里短暂的迷失。作为父亲他虽然恨铁不成钢,但却时时关注者大女儿的动向,直到大女儿回归正途。
三、女性地位。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女性地位的卑微。包括孩子的母亲以及孩子的朋友被强行订婚。电影虽然轻描淡写的对这种现象一掠而过。但也足以证明在整个印度。女性地位的话题仍然显得很微妙,不可言喻。
四、成功来源于不顾一切的坚持(除了被利益左右)。电影里两个女儿的成长并没有出现爸爸当年遇到的情况。这也是电影带给我们一点小小的鸡汤。两个女儿最终都成功的拿到冠军,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是功不可没的。
据说这是一部很高分的电影。在淘宝电影评分已经达到9.7,这个分数已经算是很高很高的了。
不知道这部电影吸引大家的是什么,吸引我的应该算是两点吧。一是电影的主题,印度女性的地位,二是阿米尔汗这个演员对电影的热爱,以及为电影的付出。
先来说说电影主题吧。它所反映的是印度女性卑微的社会地位。我们看到的除了两个小姐妹之外的印度女性都是从头到脚只有脸是露在外面的,身上穿着大袍子一样的衣服,头上戴着面纱,甚至有的时候还要把脸也遮住,只留眼睛在外面。当这对小姐妹为了方便训练,穿上男孩儿的大T恤和短裤的时候,镇上的居民投来的不止嘲笑奚落的目光,更多的是震惊与惊愕。他们心中的心里活动应该是“女孩子”怎么可以露这么多就出门呢?特别是为了在沙地上训练方便,剪短了已经及腰的长发,再穿上不太合身的大T恤和短裤,更让周遭的邻居很难理解。
电影开头,我的想法是爸爸想要代表印度拿到世界冠军,为什么你没有实现的梦想,要逼迫自己的孩子实现呢?这好像我曾经的比喻,封建社会的高高在上的君主,强势,霸道!也许在中国,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但是在印度,这种做法不仅仅是思想的强加,更是多一种选择生活的权利,这并不是在印度的任何家庭都能做到的。不过事实上,在中国如果有大同小异的情况,你也应该感到幸运。也许你的运动员老爸不会逼着你完成他年轻时候的梦想,但是有些他强加给你的东西真的对你有帮助。我家老爷子说过,“我让你这么做,只不过是我年轻的在这个问题上吃过亏犯过错,那会没有人告诉我这是错的,所以我就那么做了。现在过了这么多年,我能直接告诉你这样做不行,对你来说是省事了!”比如:从小到大,在我独立之前,我爸不允许我吃膨化食品和油炸食品等等,如果被发现,“封建社会的君主”形象会立刻显现,说实话,我确实也害怕。所以因为害怕,也就真的不敢那么做了。尽管在我自己相对独立之后,没人管了,我也自己买过垃圾食品,买过薯片,但是享一时的快感,过一段时间,一打嗝都是油了吧唧的味道,真的太难受了,所以后面自己也就不吃了。所以从小到大,我的身材尽管没有很魔鬼,但是一直属于标准身材。这点我也是很感谢的。所以,如果父母对你有了你当时不能理解的“无理”要求,用些智慧,思考一下无理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也许你会在人生后面的几十年里面受益的。
更多内容,请关注(爱森尔月嫂)
摔跤吧爸爸故事背景
这部影片讲述了印度冠军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将二个女儿训练成摔跤世界冠军的故事。
片中提到了Phogat家共有四姐妹,而在现实生活中,她们都从事了摔跤事业。此外,还有两个堂姐妹也加入其中。摔跤界的“Phogat姐妹”如今一共六人,其中三人是英联邦运动会冠军,一人是亚洲摔跤锦标赛亚军,一人是国家冠军。最小的Sangita也在少年组的世界大赛中获得过奖牌。很多人看完这部影片不禁为当时那个社会的女性感到悲哀,除了影片中我们看到的,现实中更多大家不知道的。在这种大环境之下,Geeta在2010年德里英联邦运动会上获得的那枚金牌,就成为了历史上的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千千万万的女孩的命运将会因此而改变。虽然说摔跤的训练艰辛而漫长,但是这是一项能够养活自己的技能,这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行业,这是能够让那些女孩儿们逃离死神的解药。
影片对于女性意识的关注,在"直男癌"问题严重的宝莱坞可谓是另辟蹊径,达到了不俗的社会轰动效应。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2016年上映的印度电影,故事背景设定在哈里亚纳邦的一个小村庄。主人公马哈维亚·辛格·珀尼亚是一名摔跤手,他梦想着能够为国家赢得金牌。然而,他的妻子希望生育儿子,以延续家族的摔跤传统。经过多次生育女儿后,马哈维亚的妻子终于生下了两个儿子,他们成为了马哈维亚的骄傲。故事围绕着马哈维亚如何培养他的两个女儿成为摔跤手展开,同时也揭示了印度社会对女性摔跤运动的偏见和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