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周勃抑郁而死,儿子狱中吐血,周氏父子的下场是否过于悲惨
周勃抑郁而死?这个不敢肯定。毕竟周勃出狱后活了七八年呢。而且,汉文帝、汉景帝都只是针对周勃、周亚夫,并没有针对周氏家族,因此,并不算惨。特别是周亚夫的死和周勃大不相同,周亚夫属于自己找死。
(1)汉文帝未必想要周勃的命!周勃之死在于自身在军队中的权威太过,汉文帝朝中实力较弱。但薄姬、薄昭、汉文帝女儿一说情,也就放了,打压的只是“周勃的威信”而非是周勃个人。周亚夫则纯粹是找死。
因为,周勃刘邦时期建功立业,且率兵平灭诸吕再造刘氏江山。完全可以用功高震主来形容。而且其天下也是周勃、陈平送给他的。
汉文帝所在的代国,国小兵单且穷,母亲薄姬在朝中也没有地位和势力。所以,汉文帝自然会担心皇权旁落。相关内容详见:昨天的问答“汉文帝是魏豹的遗腹子吗”,以及昨天的头条长文“人之典范汉文帝:比卧冰求鲤、郭巨埋儿更该推荐亲尝汤药”一文。
作为皇帝也怕其造反,毕竟自己之所以被诸王、朝廷大臣推举为皇帝,其根本原因就是自己势力小。所以,经过两年多(周勃自动让出丞相、陈平当了一年后死亡,周勃再当将近一年)地“折磨”,周勃终于被赶到绛县养老。
周勃很害怕文帝要杀他,因此,只要绛县来上级、朝廷的人,自己就顶盔贯甲严阵以待,所有家人都手持兵器。这一下儿,当地可就上报周勃要造反。孝文帝就把周勃抓入监狱,周勃花钱疏通才请孝文帝的舅舅薄昭出面请薄太后说情。同时,周勃的大儿媳妇、周胜的媳妇也是汉文帝的女儿,自然也要求情。
周勃出狱后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大概意思说,想我统帅百万兵,如今才知道狱吏的尊贵呀。司马迁的原话就是: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2)周亚夫与其父性格完全不同!
成于能力,败于性格
周勃和周亚夫父子的性格决定了其命运。周勃对于汉文帝刘恒有拥立之功,对于平定诸吕作乱居功至伟。但周勃却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后因能力不及而被去除了右丞相之位。汉文帝刘恒这位众人眼中的文治之君,也有其铁腕的一面。
甲胄护身,为官之道
周勃整天身披甲胄,担心皇帝对自己不利,这恰恰给了那些妒忌他的人口实。不久周勃就被下狱,狱卒对于周勃这么大的官居然不晓得为官之道,感到十分惊讶。
在这个狱卒的指点下,周勃才想到了利用自己和汉文帝儿女亲家的关系为自己说好话,同时对狱卒施以恩惠,以免受皮肉之苦。
神算之言,亚夫之命
至于平定了七国之乱的周亚夫,和他父亲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隐忍不发是为臣者自保的要诀,但是周亚夫就是不能忍,连皇帝他也不能忍。西汉初年的神算许负就曾说周亚夫会位极人臣,但是之后就会饿死,周亚夫并不相信。
托孤之臣,摒弃之人
汉景帝本来是想让周亚夫做托孤之臣的,但是他也担心周亚夫的性格不好掌控,容易酿成大祸。于是汉景帝在邀请周亚夫的时候,故意让人不给周亚夫筷子,想看看周亚夫的反应。
结果周亚夫直接拂袖而去,让汉景帝很没有面子,望着周亚夫的背影,汉景帝下定了决心,这样的臣子不留也罢。不久周亚夫就被下狱,周亚夫为了表示自己的无辜,拒绝进食,不久就吐血而亡,这恰恰应了神算许负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周勃、周亚夫父子的悲剧,其根源在于正确的人被用在了错误的地方。周勃父子从现代角度来说,属于非常职业化的军人,都属于将才,不适合作丞相。周勃得刘邦重用,就是因其作战能力,他几乎参与了刘邦立国平天下时的所有战役,灭秦、征项羽、平定内乱、防御匈奴。周勃为人憨厚刚正,不善言辞,不习经术,属于政治无知型。因此,当他从一个将才转变为丞相管理国家内务时,麻烦就出来了。尤其是汉文帝登基后,在管理国家方面周勃发现自己和左丞相陈平相比差远了。为此,他总感到心惊胆战,抑郁从而表现出来让人琢磨不透,这样反而引起汉文帝的不满和怀疑。周亚夫与其父一样,性情刚直,做事认理不认命。相较于其父周勃,周亚夫可以说是军事上更胜一筹,但政治上却更无知。七国之乱之时,当汉景帝命他去救景帝之弟梁王,他的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然从整个战局出发他做的是对的,但是代价是他失去了与景帝的“政治互信”。窦太后要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他要管;景帝打算废刘荣立刘彻,他也要管;这样就从窦太后,王皇后,到汉武帝都得罪了一通,这些都为自己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其父被诬陷造反,尚有薄太后力保,但其却把自己编制到最孤立无援的位置,所以他的结局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只不过比其父更为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