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泽雅美是谁
长泽雅美是日本的,所以在中国很多人不知道她的名字。
1987年出生于静冈县磐田市,演员、模特。2006年2月毕业于堀越高级中学,隶属于东宝艺能事务所。
2000年,主演电影《Cross Fire》。2003年,凭借电影《黄泉复活》中的表演获得第27届日本奥斯卡优秀新人奖。
2004年主演电影《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凭借该片获得日本奥斯卡金像奖和蓝丝带大奖最佳女配角奖。
一个女人在感情上背叛了你,这样的爱情还有意思吗
如果你不爱一个人 请放手 好让别人有机会爱他
如果爱你的人放弃了你 请放开自己 好让自己有机会爱上别人
有些东西你再喜欢也不一定拥有
有些东西你再留恋也注定要放手
人生中有许多爱
但别让爱成为一种伤害
有些缘分是注定要失去的
有些缘分是注定不会有好结果的
爱一个人不一定要拥有
拥有了就一定要好好爱他
关于感情还是给自己画一条清楚的线为好,这样对自己好,至少对自己负责,不至于陷入无尽焦虑。
当你在问什么是爱时?很多人都会告诉你爱是美好、爱是信任、爱是奉献、爱是包容、爱是体贴、爱是所有正能量的综合。
如果这样理解,我觉得所有人都不是爱。因为这些都是“爱”的标签,一旦在你的爱情观中,当中某一个标签被对方撕了,你都会在心里画个差,直到你的差达到足够数量时对方就此在你的生活中就消失了。所以,这又体现了一个爱的标签,“你想要的”,或者说“你能接受的”,还有,爱不是束缚。
在爱情中,如果有一方比较突出的强调自己,体现自己的话,那么这段爱情是不会长远的。
都市爱情与乡村爱情,富人的爱情与穷人爱情,年轻人的爱情与老年人的爱情,其实都是同一种情感,同一种精神,但是你观察这其中会发现, 都不一样。
因为不纯粹,现在人的爱情观,在爱这个字的基础上夹杂了太多附加的东西。
我不分析题主的问题,我只阐述我自己的观点,不一定对,但是希望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待这件事。
春风依醉回答。
个人感觉如果不是我方错误,完全是对方错误,还是不要继续的好,没有爱了才会精神出轨,这种感情不要也好。
其次,她精神出轨我们也要分析自身原因,不管是谁的错。
比如异地恋,长时间不在一起,彼此关系淡漠,没有感情。
再比如咱自己不求上进,不能养家糊口又吃喝嫖赌,女孩没有安全感。
还有虽然自己很努力,但能力有限,不能照顾家庭。
自己太贪玩,天天打游戏,对爱人不管不顾,那她出轨或分手也很有可能。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双方家庭,各自父母干扰;比如随着时间推移,各自暴露坏脾气、坏毛病;岁月流逝,性格也会变化,甚至双方格格不入。
少年时要浪漫,真正进入婚姻生活,要的是柴米油盐,要的是别墅香车。
最后,分析完自己再分析对方。
男人可以和自己没有感情的女人发生关系,但这对女人来说就比较困难了。 相对于女人,男人背叛多半是是身子背叛,而女人背叛则是带着心一起背叛。
对于现在的社会,其实女人骨子里还是比较传统的,大多数都是男人先出轨,或者让女人感觉到无味,即使是身体的出轨而不是感情的出轨,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也是无法原谅的。
其实没有谁容易谁不容易的,人就是人,有七情六欲,在这方面没有男女之分,已经发生的事就不要刻意强求了,也没什么用,自己徒劳伤心而已。男人无所谓忠诚,忠诚是因为筹码不够,女人无所谓背叛,背叛是因为受到的诱惑还不够多,这是事实。
我们每个人只要做到对自己有交代就行了,不是吗? 用放弃换来以后的美好,虽然有些残酷,但这是最好的选择。
人的心是很脆弱的,如果你是付出真心对待了那个女人,而那个人却深深伤害了你,你会觉得伤心难受,需要疗伤的时间也会特别久,但我们就是在伤害中学会成长,学会长大的不是吗?不要认为有伤害而不敢去追求新的爱情,那是错误的。
爱情是甜蜜的,只要你找到真心爱你的人才会有真的幸福!一个人一生要经历很多少人,很多事,不懂得放弃那些已经失去,不可挽回的东西,又如何能把握住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呢?
如果你发现自己世界里惟一的那扇大门不再为你敞开,就不必在那门前徘徊了,不要把自己撞的头破血流才懂得醒悟,要学会放弃那些已经不属于你的一切,然后转身,去寻找一个为你打开窗户的人,在那里你同样能看到满天的星辰。
最后祝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三年前,刘莹在一家酒吧做应招女郎,家民经常去泡吧,一来二去,两人熟稔了,开始谈起恋爱。
两人都知道对方底细,彼此也不隐瞒,正式恋爱后约法三章。一,删除各自手机里的关系户,保持纯洁。二,公开双方的全部信息,做到信息共享。三,彼此尊重对方,不伤害对方。
半年后,两人结婚。婚后,刘莹辞去酒店服务生,来到家民的农村老家,而家民为了生活,毅然踏出国门,到韩国做劳务,一年大概有十几二十万收入。
故事到了这里,男耕女织,似乎应该划上句话。可是生活就是爱捉弄人。
家民出国后三个月,刘莹有了妊娠反应。
关于这个孩子,说法不一,反应最大的是家民的父母,他们甚至怀疑这个孩子的来历。刘莹觉得很委屈,想想漂洋过海,辛苦赚钱的家民,还有肚子里的孩子,她默默忍受这一切。
偏是天公不做美,怀孕不到七个月,她一不小心流产了,孩子夭折了。医生明确告诉她,由于过去性生活不检点,习惯性流产,她以后怀孕的机率几乎为零。
这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一下子把她所有的希望击垮了。她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这时家民的父母把事情的经过添油加醋全部告诉儿子,使家民对她产生了误解。他倾其所有爱她,没想到才短短几个月,她就背叛了他。
刘莹有苦难言,那段日子她头发大把大把脱落,整个人瘦了一圈,没有人来照顾她。她开始质疑家民对她的感情,是否真地用心爱过自己?
出院后,她没有回家,收拾一下行李,直奔火车站,到省城。这一次她要重操旧业,自己养活自己。
在你提出这个问题时,心中就已经认定这段爱情没有意义了,不是吗?
你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有人能给予你肯定的态度,另一方面对这段感情还抱有一定的期待。
个人建议,凭心去做,别强迫自己,也不用委屈自己。
如果感觉自己不愿意坚持了,那就干脆点放弃,至于付出的那些,就当作成长教训。在感情中及时止损并不是坏事,我们不能因为付出的多,就破罐子破摔,这样只会损失的更为惨重。
如果感觉自己还想坚持,还抱有期待,那就试着给彼此个机会,至少在以后想起来的时候,不至于后悔或存有遗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是选择坚持,就不要心存疑惑,否则所谓的坚持于事无补,毫无意义。
同时,你还要摆正心态。爱情,并不是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有的时候付出的多,未必就一定会有结果,何况有时你的付出在对方看来未必是一种幸福。付出与爱意表达,都要以对方接受为前提的,这个虽然听起来,会不舒服,但事实就是这样。这就像,你喜欢吃甜的,不喜欢吃辣的,对方每天不舍得花钱总是给你买水煮鱼一样,看似对方付出的很多,但在你看来未必就是幸福。
当然,不管你最终如何选择,建议你都应该与对方好好的聊一次,把问题说清,万一中间存在某种误会呢?
即便没有误会,好好聊一次也是很有必要的,就当作对爱情的告别,也算是对这段爱情负责。
80后日本电影爱情片最火的
这个是今年日本票选的近年日本纯爱电影十部高分佳作1.交响情人梦2.迷雾中的蝴蝶3.向阳处的她4.好想告诉你5.桃花期6.一切从遇见你开始7.想要拥抱你8.纯净脆弱的心9.我们的存在10.花水木
异地恋的电影有哪些
发布时间:18-05-3120:15
第一部——《爱的成人式》豆瓣7.6
爱情就是弱肉强食啊,浪漫只是炮弹外的糖衣
《爱的成人式》分为“静冈篇”和“东京篇”两篇,松田翔太饰演从静冈县来到东京的大学生铃木,与留在静冈的牙科助手Mayu(前田敦子 饰)展开远距离恋爱。铃木在东京遇到了美弥子(木村文乃 饰),三人由此陷入三角关系。
爱不会因为远距离而脆弱,人才会
《北京遇上西雅图》这个马上要出来第二部了,《爱隔万里》,《恋爱假期》,《触不到的恋人》,《爱无国界》,《天使之城》,《爱的成人式》,《六弄咖啡馆》,《距离的信念》,《爱疯了》,《分手信》,《查理十字街84号》《五月之恋》 等,这些都是讲的异地恋爱情故事的。
哈哈,告诉大家一个可以免费看某讯和爱某艺等网上的vip视频的方法,非常简单,30秒就能学会,关注微信公众号:黑猫树洞,发送电影名字就可在线观看,别告诉别人哟,偷偷的看!
1.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
孔明灯这段告白看哭了,在高中暗生情愫,高考之后却各奔东西,怀着美好的幻想异地恋,煲电话粥,买十几个小时的火车票只为见上对方一面,但最终却还是抵不过时间和距离。
2.一天{one day}
就做做朋友该多好
大学毕业后因为家庭,因为理想,因为各种重要的原因相隔千里,也曾以为爱能超越时间,超越距离,超越一切吧,知道某年某月某天某时某刻,我发现你变成了一个很谋生的人。
3.爱疯了(like crazy)
四目相对啊
《向左走向右走》《全城热恋》《周渔的火车》《天使之城》
不管是一地恋还是异地恋,都存在着无法预估的结局,正如赵本山小品里说的“距离产生美,距离有了,美就没了!”
过又说回来了,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人生中最纯洁、最投入、最刻骨铭心的初恋,为什么总是如此脆弱
因为初恋时的我们都不懂得爱,也不了解真正的自己。初恋的爱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我们那时天真的意味两个人在一起单纯的快乐就足够了。其实爱情中还有着责任,有着担当,有着太多略显承重却必须承担的东西。随着阅历经验的增加,我们会更深刻的体会到其中的艰辛。当然这份艰辛的背后我们将收获的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会让我们彼此变得更优秀,当我们更优秀以后我们才有能力给予我们所在乎的人更多的关爱。
初恋是否有结果都是因人而异,所以不要认为初恋都是脆弱的。初恋都是很美好的,但不一定都是命中注定的那个人,也许他只是你生命中的过客,陪你走过一段时光,并不是那个能够陪伴你一生的人。
你要记住,也许,你就是别人眼中那个人,不要伤心,也不要颓废,你要相信,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正在路上。
初恋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美好、纯洁的,两个人刚刚相恋的时候,都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期待。
每个人对初恋都有很高的要求,自以为爱情就应该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一旦发现现实中的爱情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就会失望,时间久了就丢失了最初对爱情的幻想。
初恋者一般年纪较轻,涉世不深;思想比较简单、幼稚,经济上尚未完全独立,容易把一切都想的很美好,对事物的复杂性以及所可能遇到的问题估计不足,而且初恋者对恋爱也缺乏经验。
由于心理成熟度不高,情感与理智不能协调,初恋往往是情感起主导作用,理智起次要作用,甚至不起作用,因而使初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初恋的爱情强烈、易变、脆弱。
知道了以上的原因,要使初恋能健康发展并获得成功,初恋者就必须有的放失地注意克服和防止种种可能发生的失误,而且初恋不宜过早,应该在心理和生理发展都趋于成熟时进行,这样才有助于初恋的成功!
所谓纯洁,投入,刻骨铭心,不过是自己的感受,无论如何,也抵不过事实。
之所以觉得纯洁,是因为年轻,而年轻,就意味着脆弱。
不懂生活的艰难,没有金钱的考验,没有父母的反对,有的,只有一点,就是感情,自己全身心的投入。
因为是初恋,所以毫无防备对对方好,能给的努力给,不能给的借也要给。
因为这次的投入,受伤了,最后变得成熟了,也不会那么全心全意付出了,所以也找不到初恋的感觉了。
大概,初恋的脆弱,你的幼稚不成熟,都是从初恋失败后,改变的。
这就是成熟要付出的代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小时候,一样赶快长大,真的长大了,又希望能回到小时候。
有初恋结婚的,但是过一辈子的极其少,生活很残酷,初恋,一切都是她,生活,一切都得给现实让路。
更有人,努力赚钱,就是有一天,能站在初恋的面前,再牵她的手,再吻她的脸。
熟不知,等他真的这么做了,初恋却早已嫁为他人妇,为他人母,完全不是当初的样子。
一说到初恋,让我第一想到的是林宥嘉的那句歌词“我们曾相爱,想到就心酸。”
我们都有年少的时候,那时候轻狂,纯真,把一切都看得简单又美好,充满希望又无比勇敢,百折不挠又无坚不摧,那时候的所作所为仿佛都是为了要证明,痛过伤过才算得上是青春。
也许那个时候,爱很容易,可能是那天阳光恰好,对方笑的刚刚好,也可能是那天被对方解一道题的样子迷倒,也可能是聊到两个人的相同的兴趣爱好,产生了共鸣,这样淡淡的喜欢,慢慢发展成深深的爱。
初恋的时候,彼此都是爱的自我,在学习怎样去包容和忍让,去探索爱到底是什么,没有经验可谈,没有前车之鉴,一边在失去中获得经验,一边在受伤中变得成熟。然后两个人的爱情,在经历无数的争吵过后,价值观差异,现实的打击,彼此的不信任,都败给了年轻气盛的自己。
只是因为初恋最纯粹,爱的也最用力,所以才最难忘,因为那是完完全全的自己,没有任何的菱角,最勇敢,最直接,这样的自己,就算你往后再爱别人,也不可能再有,独一无二。
因为爱哪有那么的容易呢,年轻的时候也许轰轰烈烈就觉得幸福,以至于后来刻骨铭心到此生无法忘怀的地步。
可是随着我们慢慢的长大,越来越会觉得,相爱很容易,但是要携手走过一生真的很难,真正推动爱情的不是浓烈的爱,而是琐碎的光阴,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并不是需要对方多么的成功,也不是需要对方给我们多好的物质基础,我们愿意选择相守一生去爱的,是那个愿意用无数个琐碎的温暖填满我们平凡岁月的人,是那个无论何时,你都可以依靠,而不会觉得失落和孤独的人。
可惜,少年初识愁滋味,哪能那么成熟,那么理智,那么的懂得珍惜。
愿所有爱着的人,都能多一点珍惜和包容,愿所有爱着的人,遇到的,是那个,能同你一起携手一生的人。
看过电影《嘉年华》的来评论一下吧
看了两遍,拍的并不阴郁,写实而舒缓,却极度戳心。
以一种旁观的冷静镜头,讲述一个发生过很多次的故事。
非常憎恶对小孩用"性侵"这个词儿,明明是"强奸"幼女。
这部电影,有太多隐喻,有太多的暗线,绝对值得走进影院。
谢邀。
首先恭喜导演文宴拿到了金马奖最佳导演,以及主演文琪凭借另一部金马入围影片《血观音》获得了最佳女配角。
毫无疑问,这些殊荣都从侧面说明了本片绝不是那种“仅仅好看”的电影。
《嘉年华》并不是导演文宴的第一部长片。第一部长片《水印街》并不被人熟知,我对文宴的了解也只有她曾经担任了《白日焰火》的制片人这一点。
《嘉年华》的故事是敏感而压抑的,围绕对少年儿童的性侵展开。一提到这样类似题材的影片,观众都会顺拐的想到韩国影片《熔炉》,但是我想说,这两部影片是完全不同的。影片一开始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海边小城的场景,游人在高跟鞋旁合影,年轻的主人公小米也拿出手机拍摄。影片给出了一个巨大的女性雕塑的脚部特写,指甲油,裙底风光。在后面我们知道这个女性人像是玛丽莲梦露。对玛丽莲梦露的呈现也是逐渐完整呈现的,在不同时间段内逐步完成,最后才完全出现在观众眼前,这是很有巧思的设计。
在这一组开场镜头里,透过玛丽莲梦露的裙下,远处一座建筑物刚好处在人像的两腿之间。这样的构图方式,如果说导演是无意为之,那是不可能的,这是再明显不过的性侵隐喻。从这个镜头开始,在我看来就已经给整部影片定下了基调和伏笔。
在后来的剧情里,这一切得到了印证。
观看《嘉年华》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的想到伊朗导演法哈蒂。文宴的作品气质和法哈蒂很像,通过寻常生活制造冲突,手法处理上也是采用悬疑的叙述手法。这一点稳稳的把控了整部影片的节奏,和观众的距离。
作为唯一一部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单元的电影,《嘉年华》算是很低调了。9月7日,电影在威尼斯首映,首映之后,厂刊评分平平,但口碑一路飙升,最佳影片赔率一度排在所有入围影片的第三位,仅次于纪录片《纽约公立图书馆》和以色列导演塞缪尔·毛茨的《狐舞步》。
影片透过两个不同年龄段、不同成长背景下的女孩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女性青春成长的故事,探讨一个良性的社会机制、人与人之间最终的和解,以及自我的坚强和勇敢,如何让成长的烦恼变为成长的契机。
就像韩国电影《熔炉》、《素媛》那样,影片聚焦于“未成年人性侵”这一热点话题,围绕两个被侵犯的少女的案件展开故事。因为电影出自一位女性导演之手,所以全片的叙事细腻而含蓄,大量隐喻式的镜头与对白,充满着极强的现实性与社会性。
相比现代人的情感问题,此片更大的贡献在于对特殊的话题与群体做到了直观而大胆的描绘。这本身就是一件勇敢的行为,它所引发的思考与启迪,远胜于电影本身的价值。就像韩国电影《熔炉》,它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全民的觉醒,最终促使政府立法保护残障儿童的权益。
最近这几年,“性侵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和媒体不得不面对的公共议题,《嘉年华》是第一个把目光投向这个领域的电影。导演文晏关注“性侵儿童”这一议题很多年,因为话题敏感,她一直很慎重,直到找到了另一条旁观者的线索,她才大胆把这个剧本写出来。与韩国电影《素媛》相比,《嘉年华》温柔得多。电影几乎没有性侵案的正面呈现,相较于暴力本身,文晏更关注女性心理,以及贯穿于整个案件中的软暴力。文晏是个深受欧洲电影美学影响的中国导演。《嘉年华》的主题和电影中所呈现的人物困境是中国式的,但在美学上,它更接近欧洲电影,当年她制片的《白日焰火》也是如此。
首先,光是看到这幅海报就值得去买票。海报的质量与电影的质量常是成正比的。商业片因为要突显明星,海报往往是大头贴的堆积,没什么设计上的发挥。而艺术片有丰富的解读空间,能够让设计师充分发挥创意。《嘉年华》这张海报的红蓝配色,大小对比,就很有冲击力,让人感受到一种压迫感和不安感。
《嘉年华》是一部少有的讲述中国社会故事,但是具有欧洲电影气质的国产影片。这是一种现代化的电影语言和处理方法,里面浓烈但外面克制,核心模糊但边缘清晰,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但这恰恰就是生活的常态。
当下的电影都追求叙事的完整性,要把一个故事讲得清晰直白,讲得跌沓起伏,才会引起观众的叫好。但真正好的电影不是这样的,它只给人看能看到的东西,至于背后那些汹涌的内容,需要观众自己去思考。
在中国,有很多事情是说不清的。你以为怎么可以这样,可它偏偏就这样。你以为应该那样,可它偏偏就不那样。从小米看见会长带两女孩进宾馆的时候,这种反感就有了。我们责备她没有及时阻止,责备她不把真相告诉警察。之后,我们还会责备小文的妈妈脾气暴烈,责备小文的爸爸不理解女儿。责怪混混健哥是个大骗子,责怪警察不主持正义......而这偏偏就是现实。
影片没有交代小米的往事,没有交代小文爸妈的婚姻,也没有交代警察和会长的勾结,只是展现了当下发生的事情,因此留下了巨大的空白。但我们能从人物的情绪中推断出他们曾经历了什么。就像片中那个梦露的雕像一样,没有出现完整的全景镜头,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局部。可就是这个局部,已经把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面貌展现出来了。
这不只是一部电影,而是血淋淋的现实。最近学校发生的多起女童性侵和虐童事件,比电影还触目惊心。我在想,除了愤怒,我们还能做什么让孩子们免遭如此兽行。
2011年前后,反映学校虐待和性侵学生的小说和电影《熔炉》的面世,引发韩国全社会的关注,推动了这个国家出台和修订了一系列保护未成年人法案。
今天,反映女童性侵的这部国产高分电影《嘉年华》上映,关注度却并不高,排片量也非常之低(首日排片量1.2%),呼吁大家关注这部叩问成人世界的电影。
孩子们的世界受到这样的伤害,那大人们的世界不知道是有多么的残缺不堪。发生女童性侵这样的事情,是所有成年人共同的耻辱。
然而,全片没有直接呈现那些不堪的画面,而是以凝练的镜头、克制的手法,兼顾真实感和艺术性,却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绪如鲠在喉。
导演文晏,从女性的视角观照现实,表现了多位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的处境,或许:小文长大后是小米,小米再长大一点是莉莉,莉莉可能会变成小文的妈妈。童年不幸的遭遇,对一个人的伤害伴随一生。
《嘉年华》这部电影上映的日期很赶巧,关注点也非常符合现阶段国民的需求,它的优点和必要性已经显而易见,但我也想从一个普通电影观众的角度来额外谈一谈我认为它不足的地方。
相信最后的“坏人得到制裁”并不是导演最初的意图,毕竟花了很长的笔墨去铺垫掌权者们是怎样威逼利诱、知情的旅店经理和小米是怎样隐瞒真相、执法的王队长和那些法医是怎样颠倒黑白,万万没想到,最后一反转,坏人都落入法网了。
导演既然可以用长达1小时的时间让人们压抑和愤怒,不会毫无逻辑地通过电视机里的旁白讲明真相。大概是害怕过不了审吧,但终归让人觉得“做作”,毕竟现实摆在这里,我们都知道真实生活中哪有这么容易申张正义。
电影主要想说的是小文和新新被“干爹”性侵,维权路上很不顺利的故事。但是剧中还包括了“父母感情不和以致离婚,母亲疏于管教”“黑户少女打工不幸,屡屡被人骗”以及“失足打工妹意外怀孕做人流”等等和主干剧情关系并不大的人物支线。
例如小文被性侵不完全是遇到了禽兽不如的同学干爹,还因为她长期出于爹不疼娘不爱的境地里,无人管教也没人保护。我们是不是要因此反思一下“孩子的教育问题”。
例如小米一直握有刘会长进入女孩房间的视频证据,为了骗得1W块的身份证工本费,曲曲折折最后还没有成功。一方面是为了表达维权之路的坎坷,但我觉得张新新家长的屈辱、王队长的打压、刘会长的滥权更让人觉得真实。而这个黑户少女的阻挠总显得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