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宋代诗人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流传至今,这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以李清照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观察景色的角度与众不同,
表达了自己的早期心境情感。整篇文字不多,但境界很美,令人
赏心悦目,词中是如何写的呢?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记得常去小溪边的亭子游玩,有时玩到太阳落山,天色很晚。
因为喝醉了酒,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天黑夜晚的情况下往回划船,
竟然划进了藕塘里的荷花深处,大家争着划船,惊飞了滩里的水鸟。
说起女词人,宋代李清照是不能绕过去的。作为婉约词派代表,她艺术造诣较高,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藏书丰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丈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婚后,俩人拥有相同的生活情趣和爱好,她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所以她早期的生活是比较优裕的。但是金兵入据中原后,他们流寓南方,丈夫赵明诚病死,她的境遇孤苦。所以她的词作,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一首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首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词,都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其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应该是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写的。这时得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尤其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因此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因“日暮”“酒醉”不知归处,才会误入荷花塘,只因“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李清照的《如梦令》比较有名的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天晚上,雨小风大,我昏睡了一夜,都没有消除酒劲。清晨起来,问身边的侍女:“后花园的花怎样了?”侍女回答:“海棠花依旧很美”。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它的绿叶更加繁茂,红花却凋谢了。
这首小令奠定了李清照的“才女”地位之作,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不小的轰动。李清照花季少女时代就显示出过人的才华,深厚的文史功底。这时候的李清照不单是一个健康开朗、活泼可爱的大家闺秀,而且还是一个多愁善感、对生活有美好憧憬的女孩子。
一开始,作者将这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清楚。“雨疏风骤”写出时间环境,“浓睡不消残酒”写出自己状态,上下文连接的顺理成章,情景转折巧妙恰当,语言运用的灵动自然。紧接着,把自己内心所想,通过问答的形式展现出来,“试问卷帘人”。而侍女的回答“海棠依旧”。表面说的是,风雨过后,花园海棠花依旧美丽,但是,通过态度,表情,语气看出词人伤春的心境,所以,用连续疑问的语气和肯定的自答,道出自己伤感的心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我所了解李清照写的《如梦令》共有两首,分别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先说《常记》吧!大部分人认为这是一首追忆性质的小令,而我在查阅资料时也看到另一种说法。那是李清照到汴京看望做官的父亲时,一次随友人游玩写下的,并迅速在京城传颂(大概相当于一首网红歌曲迅速走红吧😄)。写作时的年龄应该超不过15、6岁,因为据记载李清照18岁与赵明诚完婚,当时她凭借这首词在京师文化圈已小有名气。我个人认为这种探究和文考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比如词的风格清新纯净,有一种涉世未深却别开生面的意境,也符合懵懂少女的形象!
再说《昨夜》,这首词是李清照中年时创作的。大概是赵明诚在外地做官,两人两地分居的那段时期所做。整首词的意境慵懒、落寞和无奈。同时期还有《一剪梅》等多首作品,像‘月满西楼、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写离愁的句子,多出自这一时期。另据李清照之所以未跟随赵明诚去外地,是因为赵家因李未能生育子嗣而心生嫌隙,赵明诚娶了小老婆,离愁别怨全部跃然纸上。词中描写因喝醉酒而沉睡不醒,‘海棠依旧’暗示沉闷没有变化的生活。可见创作功底极深、画面感极强,作者写情写意写景已达到巅峰状态!
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追述往事的词作,词人回忆以前的一次愉快的郊游,全词洋溢着一片欢快的情绪。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将事、情、景集于一炉,写得活泼生动。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作于词人早期。词人通过对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抒发了她伤春的情绪。…,…。,。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两首《如梦令》词,在公元1099年的宋都开封,就像一缕春风一样,一夜间轰动整个城市,它惊起的可不是一群殴鹭。而是一帮的大咖。
在宋朝那个文学可以震撼社会的岁月里,各个文学大家都曾在京城,多数为官,基本掌握着文学的潮流与方向,甚至朝政。那时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还有司马光,这些文化大咖门都活跃在文坛,吸允着文学土壤里清新的空气。
两首《如梦令》,忽然一夜之间被人抄送,传遍了各个文人的眼里。大家大都猜测,这一定是被贬远方的翰林学士苏东坡的新作吧!可是,苏东坡当时已经六十岁开外的年龄。而《如梦令》清丽妩媚,而且浪漫天真,“试问卷帘人”,显然不是苏东坡这样老者的口气。
没有多久,就有知情者出来辟谣,此《如梦令》不是苏东坡所作。而是一位十六岁的待在闺中的少女所作。她就是李清照,其父亲李格非,官太学正。
一时间,李清照的词犹如一股清流小溪,流入宋朝的文坛。当时领导文坛的苏东坡已是暮年。而李清照的出现,使当时以柳永为首婉约词派,从勾栏低俗的小曲,瞬间走向了正道,成了终于可以与豪放派分离抗争的正规的婉约派。
李清照的《如梦令》在一千年前的开封,就好比上了春晚的一首流行歌,第二天大街上到处都是唱的一样,很快就有人打着拍子吟唱起来。这时,在太学里有一位年轻的大学生,看了李清照的词后就得了相思病了。他就是赵明诚。他的父亲赵挺之官至御史中丞,后任右丞,左丞。
赵明诚做个梦,说是梦里看书上说“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肤草拔”。赵挺之给儿子解释梦境说,“言与司合”是个“词”字,“安上已脱”是个“女”字,“芝肤草拔”是“之夫”两个字。“词女之夫”,这是指要赵明诚娶李清照。
世上哪里有这么巧的梦呢?或许是赵明诚真的是相思病,赵挺之心疼儿子。他真的就向他的政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提亲了。
赵挺之是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支持者,是新党中坚力量。而李格非是苏东坡“苏门四学子”之一,是元佑党(保守党)。苏东坡被贬就是两党争斗的结果,苏派门生都鄙视赵挺之的行为。
谢邀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都很有名,在此我只就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奢》回答这一问题(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一首忆昔词,用词简练,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误入:荷塘深处,发现别有洞天,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最后两句两个“争渡”(即“怎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急心情,再现少女的野逸之气。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词的开篇,用了“常记”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的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的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表明诗人愉悦的心情。
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时光,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
她生活在两宋之交。早期词清新婉丽,多写少女明快生活和婚后相思情意。南渡后词风大变,多悲叹身世,感怀国事之作,格调深沉而感伤。这首如梦令就是她年少时所作。全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
首句常记二字,点明这是—首回忆词。第二句—语双关,既说明酒醉而迷途,又隐指风景迷人,自己才会流连忘返。前两句并未直接写景,却从侧面衬托出风景醉人。笫三四句—个误字,道出了词人走错路后的诧异心情,好奇之心。深字则描绘出荷叶茂密的样子。末句于前文兴尽后又起高潮:舟上少女奋力摇桨,桨声、嬉闹声惊起滩上水鸟。这样的结句加上争渡二字的连用,更赋于了小令明快的节奏,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这首小令写作手法独特。词人并没有刻意写景,只抽取了游玩过程中的几个片段,就像拉家常—样用浅白的语言说出来,而充满了感情。从而刻画出词人年少时那种健康.开朗.欢乐的心境,以及对自然的沉醉,对生活的热爱,全都表达于其中,读之便能轻松体会得到,却看不到雕琢的痕迹。
至于写作背景,即词人年少时与好友—次泛舟游湖经历。前文巳涉及,不赘述。
明知逝去的岁月不可追,人却总是要依托无休止的回忆,企望回归往昔那些难以忘怀的时光。于是心醉神迷之际,或许稀松平常的一幕幕便也仿佛被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光,以至于那些往事更加令人痴想莫名。所谓的“流金岁月”大致如此,而李清照的《如梦令》便是对年少时那段流金岁月的追忆。
也恰值年少时期,有幸读到李清照少女时代所作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篇。兴许都是处于善于幻想的年龄吧,便总是会对着她词中所描绘的“溪亭日暮、芙蓉晚照”的美妙景象,生出许多美好的遐思。现就愚之所见,重新品味一回这首美词,重新温顾一下这位宋时第一才女的创作故事,望同好师友指教!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作今译:常常记起溪亭的日暮时分,我曾泛一叶轻舟在长满清荷的湖里里尽情赏游、深深沉醉而忘了来路。待终于起身回舟尽兴而返时,却不小心使小舟划入藕花深处。于是争抢着划呀,划呀,反惊飞了湖滩上一群戏水的鸥鹭。
溪亭,是年少时期的李清照常去赏玩的一处郊外胜地,那里不仅有供游人栖息的凉亭,更有一座风光旖旎的莲花湖。每到了盛夏,湖中莲叶田田,莲花婷婷,或伫立湖畔或泛舟湖上,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迷人景象都莫不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小清照在那里忘情地采菱赏荷蹴秋千,生性才思敏慧的她,自然对眼前美不胜收的景象更有一番独特领会。于是溪亭,便成了一个特定的符号随那些年少的无忧时光,一起珍存在了她的记忆里、盎然在了她的作品中。
这首小令尺幅虽短,只寥寥数笔却把溪亭晚照、荷池生香、鸥鹭群戏、游人沉醉等诸多画面尽皆囊括。“常记”一词正明确表明了这段经历是对往昔生活的追述。“溪亭日暮”则准确地交代出欢游地点及当时所处环境。试想,即将日暮时分,落日的余晖斜照中,静穆的角亭披辉沐霞,清亮的溪水浮光跃金,这本就是一番美妙迷人的景象,再加上碧荷摇曳、红莲沁香,人影欢动,鸥鹭翩舞……这种动与静的结合、光与影的辉映,声与色的交措……诸多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把大美的自然景观、欢愉的赏游过程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这样引人入胜的景象怎不叫人深深沉醉而不知归返?接着“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仅描绘出了出了少女的娇嗔、鸥鹭的惊慌等灵动画面,更把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因为家境优渥,长亲宠爱,所以那时她的生活十分惬意无忧。然而很快过了“开笄之年”,已举行了象征着少女成人的开笄之礼,她已不可能像年少时候那样随心所欲地四处赏游,而是要以“大家淑女”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恪守阁中规矩,少出闺门,勿会外人,修女红学厨艺,笑不露齿、行不摇裙……这些苛刻的封建桎梏,无疑严重束缚了清照那颗自由惯了的心灵,使她对曾经自由自在的年少生活更加怀念以至于常常记起。所以怀念至极,才情满溢的她便作了这首《如梦令》来记录往昔的美好时光。
当年这首词刚一问世,便使她的在文学成就上盛名在外的父亲李格非异常惊喜。他把女儿的词作摆在案头,恰巧被前来造访的晁补之看见。晁早就知道李格非有个才情卓异的女儿,但一直未曾见识过她到底有多出类拔萃。此番见了小女儿这首小令,便不由当场震惊。晁当即把这首词连同另外一首《怨王孙》一并抄了去。由此,李清照的两首词便在当时的王公贵族间被争相传阅。后来朝廷名臣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读了清照的词,得知这首清新而颇具情味的小令竟是出自于一位妙龄少女之手时,便不由暗生情愫。若说因这首词而叩开了赵李这对青春璧人的情窦则毫不为过。
令人唏嘘的是,多年以后清照命运屡遭变故,不仅家国尽失,家藏尽毁,且琴瑟和鸣的丈夫赵明诚也在他们仓皇南渡不久后病逝。晚年时孤苦无依的李清照旅居浙江金华,当地也有一条叫做“双溪”的河流。同样溪流潺潺,景色奇美,但这时的清照早已没有了泛舟闲游的兴致。所以此时她的意兴阑珊与当年的意犹未尽,此时她的愁苦满怀与当年的无忧无虑简直遥相对比却已形如霄壤,难道这真的是造化跟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么?由此,这一首《如梦令》便真的成了她生命中往昔岁月的一曲绝唱啊!叹!叹!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一首表达女主人公惜春之情的小令。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稀落落,风却刮的很急。沉沉地睡了一夜,酒意仍有些朦胧。清晨起来赶紧问那卷帘子的侍女:″一夜风雨之后,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却漫不经心地答道:″还是那样吧!″″知道吗?知道吗?叶子一定是茂盛了不少,可那花儿经过雨打风摧,肯定会变得更加稀少啊!″这首词只有寥寥三十三个字,内容却极为曲折丰富,几句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为人们描摹了一幅生动逼真颇有情趣的生活画面,刻画出女词人敏感细腻,对美好事物关切体贴的心态。″绿肥红瘦″一词,既新鲜又形象,既含蓄又凝炼,给读者印象十分鲜明。
六岁女孩心理脆弱怎么办
六岁女孩子心理脆弱的话,父母可以多去引导,平时的话多关心一下孩子,然后在学校也可以跟老师说一下,让老师多注意一下,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啊,可以锻炼一下女孩子的独立能力,基本上独立能力特别强的女孩子,心里都不会特别脆弱,主要还是做父母的要特别注意
小孩子的内心脆弱是一种让家长朋友们非常担忧的问题,家长朋友们应该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帮孩子增强心理素质,而其内心脆弱主要与性格太敏感和懦弱有关系,所以家长们想要帮孩子改正这种情况就应该适当的对孩子进行鼓励。
家长朋友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尤其希望孩子的心理健康康康,能坚强勇敢的面对遇到的各种挫折,但是有很多孩子平时会表现为动不动就哭,不想自己去做任何事情,遇到陌生环境、陌生人会非常惊恐、手足无措,这些都是其内心脆弱的表现。那么,小孩内心脆弱应该怎么办呢?下面就为家长朋友们介绍一些提高小孩心理素质的方法:
1、要鼓励孩子勇敢。总的来说,孩子的心灵都是很纯净的,而其内心脆弱主要与性格太敏感和懦弱有关系,所以,家长们想要帮孩子改正这种情况就应该适当的对孩子进行鼓励,不仅是从语言上鼓励孩子,还要在行动上支持孩子,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教育措施,让孩子逐渐的勇敢起来。
2、让孩子适当的吃点苦头。家长们在平时应该让孩子适当吃点生活的苦头,也就是进行挫折教育,同样可以使孩子的心理素质逐渐增强,不会再因为遇到一点小事就哭哭啼啼。
3、不要过分溺爱孩子。家长们要知道的是,平时生活中过分溺爱孩子并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相反还等于害了孩子,所以,对待孩子应该做到宽严有度,不能过分溺爱,对其的要求也不能超出年龄,总而言之,应该让孩子轻松快乐的成长。
纪念最后一场大雪的句子
以下是一些纪念最后一场大雪的句子,它们或许能够表达出你对这场大雪的感慨和怀念:
最后一场大雪,如同告别一个时代的仪式,让我们铭记这份纯净与美好。
当最后一场大雪悄然离去,我们仿佛失去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但那份感动与回忆将永远留在心间。
最后一场大雪,宛如一场盛大的谢幕,为这个冬季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当最后一片雪花融化在手心,我们不禁感叹时光的无情,但也更加珍惜那些与雪共舞的日子。
为什么说爱是纯净的
对于真正爱过的人来说,爱是一种纯净简单的东西,但对于没有爱过的人来说,爱则太过复杂,有时他们终其一生都难以窥破爱的真谛。那么,该怎么读禅宗的故事呢?你要放下所有的猜度,不要用机心去揣测它言语间的暗喻,不要强求也不要抗拒,只管用一颗单纯的心去体会它,去设身处地地体验它。当你有了相应的生命体验之时,就自然会明白它的所指。因此,从某个角度上来说,禅的故事在启发你的智慧之外,也很像在温故而知新,就是说,让你从心性的妙用中,巩固你的所悟。
一言概之,明空不是被发明,而是被发现,也就是说,它是不假外求,也无法外求的。即便你多么精进地修行,也不可能修出一个叫做“明空”的东西,更不可能用这个东西照亮你的心灵,从而照亮整个世界。当你认知了明空,并且老老实实地在它的光明朗照下,洞察心灵屋子里沉积多年的污垢,然后一点一点地清理它,这才是真正的修行。正如老子所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修到最后,你连这光明也不执著,连心灵的屋子还是外部世界也不去分辨,这个时候你就自然得到了解脱。而此前的种种,不过是为了让你找到能够点亮心灵之屋的电灯开关而已,你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地去追求一些觉悟之外的东西,比如殊胜的觉受与神通等等。
所以说,开悟也不是一件多么神异的事情,它仅仅是点亮了你心灵的明灯,让你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让你明白何为真心上的“尘埃渣滓”。但是,真正明白这一点,并且以生命实践它的人,便是我们所说的贤圣。
大家一提及禅,通常感觉玄之又玄,就用逻辑思维和逻辑性千辛万苦地思考,却不知道,那样反倒没办法选择禅的精粹。怎么回事?由于,禅的核心内容便是明空聪慧,它是有情众生原本具备的聪慧,是光辉而清静的,如同六祖慧能常说的“佛性常清静”。正由于佛性、明空是清净无染的,因此真实的“悟”并并不是想出去的,“想”出去的只是是执念,而开悟则是一种电光石火一样的性命感受,逻辑思维、逻辑性、基础理论等观念方面的物品,全是遮盖空性聪慧的浮尘。
所以说,有些人用逻辑思维去了解禅的小故事,便会杜绝禅的真义,感觉它很晦涩难懂。这如同,针对真实深爱的人而言,爱情是一种纯粹简易的物品,但针对沒有深爱的人而言,爱则太过繁杂,有时候她们终其一生都无法窥破爱的真谛。那麼,该怎么读禅宗的小故事呢?你可以学会放下全部的猜度,不能用手表机芯去揣摩它语言间的隐喻,不必奢求也不必抵触,只要用一颗单纯性的心去感受它,去竭尽所能地感受它。如果你拥有相对的性命感受之时,就当然会搞清楚它的特质。因而,从某一视角上而言,禅的小故事在启迪你的聪慧以外,也很像在温故而知新,就是,给你从性情的用途中,推进你的所感。一言概之,明空并不是被创造发明,只是被发觉,换句话说,它是不假外求,也没法外求的。就算你多么的修习地修习,也不太可能修成一个称为“明空”的物品,更不太可能用这个东西点亮你的内心,进而点亮整个世界。如果你认知能力了明空,而且安安稳稳地在它的光明亮照下,洞悉内心房间内堆积很多年的污渍,随后一点一点地清除它,这才算是真实的修习。如同孔子常说,“损之又损,以致于潜山,潜山而莫不为。”修到最终,你连这光辉都不执着,连内心的房间還是外部世界也没去辨别,这个时候你也就当然获得了摆脱。而先前的诸多,不过是以便给你寻找可以照亮内心之屋的电开关罢了,你干万不可以舍本逐末地去追求完美一些醒悟以外的物品,例如殊胜的觉受与大神通这些。
所以说,开悟也不是一件多么的神异的事儿,它只是是照亮了你内心的指路明灯,让你将一切看得一清二楚,给你搞清楚什么是真心实意上的“浮尘残渣”。可是,真实搞清楚这一点,而且以性命实践活动它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贤圣。
有个小伙子喜欢上了本单位的一位姑娘,可是姑娘并没有接受这份爱,第一她认为自己还小,还没有准备好谈谈情说爱。第二她对这个小伙没有足够的了解,也不喜欢这类型的男人,因为没有任何感觉。
后来小伙子一直纠缠,他说这一生就爱她一个,愿为她付出一切,甚至不惜生命。姑娘害怕了,跑到另外一个城市。
我不知道小伙子的爱是不是纯净的,但起码他是自私的,自私到不顾对方的感受,不管对方爱不爱自己。用强加于人的方式获取自己想要的。
我认为纯净的爱应该懂得放手,应该100%为对方考虑。她不爱自己就要给她一个全新的自由。自己默默承受因爱给自己带来的痛苦。
有位男人在儿子很小时因车祸失去了妻子,自己也成了残疾,他担心自己养不活这小小的生命,便忍痛把他送人了。他拄着双拐每天都去人多的地方乞讨,把钱一毛一毛存起来。晚上就去收养自己儿子的那家房后蹲一夜,听听儿子的哭声,听听儿子有没有被虐待。
后来发现这一家人对儿子很好,他便远远的离开。不再打扰。
儿子一天天长大,这位残疾的父亲隔段时间都要来看自己的亲生儿子,他是多么希望能叫自己一声爸爸,可是他不想让儿子知道自己有个悲惨的家,他不想搅乱儿子平静的生活。
临死前他用自己乞讨的钱买了一套房送给儿子的养父母,并求他们永远不要告诉儿子真相。从此自己悄悄消失了。儿子住上了新房,但他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份爱来自哪里。
爱是纯净的,无私的,不求任何回报,只要所爱的人一切安好自己便好。
80后日本电影爱情片最火的
这个是今年日本票选的近年日本纯爱电影十部高分佳作1.交响情人梦2.迷雾中的蝴蝶3.向阳处的她4.好想告诉你5.桃花期6.一切从遇见你开始7.想要拥抱你8.纯净脆弱的心9.我们的存在10.花水木
如何让孩子的内心强大,不再脆弱
、要鼓励孩子勇敢。总的来说,孩子的心灵都是很纯净的,而其内心脆弱主要与性格太敏感和懦弱有关系,所以,家长们想要帮孩子改正这种情况就应该适当的对孩子进行鼓励,不仅是从语言上鼓励孩子,还要在行动上支持孩子,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教育措施,让孩子逐渐的勇敢起来。
2、让孩子适当的吃点苦头。家长们在平时应该让孩子适当吃点生活的苦头,也就是进行挫折教育,同样可以使孩子的心理素质逐渐增强,不会再因为遇到一点小事就哭哭啼啼。
3、不要过分溺爱孩子。家长们要知道的是,平时生活中过分溺爱孩子并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相反还等于害了孩子,所以,对待孩子应该做到宽严有度,不能过分溺爱,对其的要求也不能超出年龄,总而言之,应该让孩子轻松快乐的成长。
4、尊重孩子决定。小孩子也是需要尊重的,因此平时孩子对某件事作出的决定,家长应及时给与肯定,不要一味的左右孩子的想法。其次,对孩子也要有适当保护,当孩子做某件事受到了别人的指责,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所以,家长需要对孩子及时进行正确的保护。
八十年代,朦胧诗风靡一时,你还记得有哪些吗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现了一个诗,那就是“朦胧诗派”。
“朦胧诗派”以北岛、舒婷、顾城、杨炼、芒克、江河为代表,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用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内心的思考、情绪。他们的诗,多用象征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人们定义为“朦胧诗”。其实,他们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组织,也没有像别的诗派那样发表宣言,反正他们很快开疆拓土,走得快而远。
最美的朦胧诗: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顾城的《远和近》;食指的《相信未来》;杨炼的《瞬间》等等。
其中,舒婷的《致橡树》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被一再选入课本,成为朦胧诗的丰碑。
《致橡树》――舒婷
谢邀
西去列车的窗口不知算不算,当年我是一口气把它看完的,感觉很振奋人心的。这种诗写起来句子可长可短,能让写作者任意发挥,兴盛了很长时间,就是现在还有人在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和《呵,母亲》,杜运燮的《秋》,顾城的《在夕光里》、《感觉》、《一代人》和《弧线》,王小妮的《假日 湖畔 随想》,江河的《星星变奏曲》,食指的《相信未来》等。
朦胧诗派是中国青年诗人注入诗歌界的新生命,但是生命总有期限,朦胧诗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民间走上诗坛并达到鼎盛。但是1982年之后,逐渐走向衰落。1986年,梁小斌写了《诗人的崩溃》一文,宣告了朦胧诗的最终解体。从1984年起,中国诗歌界进入了“后朦胧派”的发展阶段。
如何评价霉霉的新单《The Archer》
《The atcher》这首歌是霉霉第七张专辑《Lover》的宣传曲,这首歌一经释出就有很大的非议,有人觉得歌曲平庸完全不是霉霉的水准,有人也觉得这首歌极具私人化,词曲饱含她的感情。
说说我个人的真实感受。霉霉在之前的采访中谈到,《Lover》这张专辑里有充满爱的歌也有悲伤情感的歌曲,所以我一直期待有一首歌可以与《All too well》媲美。而这首恰恰是我期待的那一首,为啥呢?因为这首歌是专辑的track5,也就是专辑里最具有私人情感的歌。
这首歌听第一遍的时候没看歌词盲听的,我感觉旋律确实不够抓耳,旋律过于平(相比all too well的开头缓缓的叙述,中间回忆涌上心头,逐渐宣泄达到高潮,再到最后感叹美好遗失回忆清晰可见,缓缓而终),全曲一个基调到底,反而突出霉霉的人声,我相信这是霉霉有意而为之,通过简单的旋律和纯净的人声突出脆弱的感情,复杂的情绪。
霉霉的歌词向来是细腻动人,除了对感情精准的描述外,她的歌词还极具画面感。比如mean把他人恶意中伤自己的情绪幽默处理,讽刺又不失感性。All too well满满伤情的画面感,Blank Space塑造成为爱疯狂的女人,虽然有些歌词直白通俗,但是感情旋律的处理上十分细腻丰富。
所以再次听的时候我仔细的看了歌词,诸如“Easy they come, easy they go”(唾手可得的美好总是稍纵即逝)这样的歌词还是霉霉的水准的。这首歌的歌词写的很丧,从2016年来各种drama让她身心俱累,这也是她不能轻易释怀,包含脆弱,无奈,遗憾的记忆。让我有惊喜的是,大概在2:06分开始,鼓点的声音逐渐增加,鼓点节奏让我想到了Wildest Dreams的前奏,在平静淡然的旋律中增加鼓点的循序渐进,歌词重复“他们能将我看穿”,“谁毅然离去,谁会选择坚守”,让人感受到霉霉内心那种一往无前的决心以及无法自我救赎的无奈之情。
这首歌霉霉把感情隐藏得很深,而旋律的处理是平缓这恰恰很难让路人或者只是随便听听的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且前面的两首歌ME和You need to calm down都属于旋律朗朗上口的类型。ME的蝴蝶蜕变以及五彩斑斓的颜色,untcd宣扬同性平权,这些都让人迅速记住,相比之下The archer就低调很多。这首歌需要静静地听才能体会到霉霉的真情实感,既没有华丽的视觉盛宴,也没有一触即爆的商业成分,正如这首歌的定位一样,宣传曲,宣传的正是她涅槃后的真情流露,她要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全新的Lover
N年霉粉。爱恨交织多年。在听完ME和嗷嗷嗷后彻底准备变身霉黑。粗鄙之语都编好了,就等着第三单出来听听是什么玩意,并准备以此为开端大肆批判霉婊一番。
“没想到你个浓眉大眼的也开始走纯商娱路线了。”“嗷嗷嗷欧欧欧写得什么xx玩意。”“用心写主歌,用脚写副歌。”“下坡路,妥妥的。”“作,继续作。”“再见了您。”…………
然而今天拉屎时候听到这首歌,逐渐痴呆。您霉又搞了一个有点意思的歌。可能部分群众会觉得索然无味,可能这歌真的不那么抓耳。但它至少释放了一个讯息:新专并不是只有ME和油泥得吐康母档这种只会咦咦咦咦咦嗷嗷嗷嗷嗷的沙雕商业歌。你霉走完肾还是会走心你霉再女表也是个清新的女表你霉以后就是再辣鸡也是个有特色的辣鸡你霉安静起来还是我的童养媳所以新专还是值得腾腾所以霉黑这事还是再往后稍稍。
科学分析:被冷冻的人还能再复活吗
目前冷冻保存费用是相当昂贵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担负得起的。目前,在那些大型机构进行全身冷冻的费用是15万美元,仅将大脑冷冻也要花费8万美元。那么,有没有更节省的方式呢?比如说自然冷冻什么的,像加拿大那个女婴一样。
其实,把人体冷藏在“大自然的冰箱”里,比如在两极地区进行免费冷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并且,它还是北美爱斯基摩人的葬俗。有的爱斯基摩老人患病后,不想再忍受痛苦,或者不愿成为家庭的累赘时,就会对自己的后代说,自己年老困倦,想要睡觉。于是,孩子们就会挖一个冰洞,让父亲躺进去,再用兽皮盖好,最后用冰块封住洞口。而且,五天之后,老人的孩子们还会在冰洞上方开一个小孔,以便父亲的灵魂可以顺利从孔中出来,升入天堂。
不过,虽然自然冷冻的方法可以冷藏尸体,但这种做法却极大降低了冷冻人日后复生的概率,因为在自然冷冻的条件下,人体极有可能出现不可能修复的损伤。对于冰葬那些人来说,他们将永远不可能复生。如果想要冷冻之后复苏,必需要满足一定的冷冻条件,比如,整个人体最好在死后几小时内迅速被冷冻,冷冻人体需要的时间越长,未来复苏的难度就越大。加拿大女婴在自然条件下冷冻后复苏,只能说是一个极其偶然的奇迹,是气温骤降之后她被快速冻死,然后才能苏醒。我们不可能指望完全依靠不可预知的自然冷冻来最终帮人类实现生命逆转。
冰冻过程会给机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这其中之一就来源于结冰。众所周知,机体里无论细胞外还是细胞内都含有大量水分,当这些水结成冰时,细胞外形成的锐利冰晶可能会刺伤细胞膜,而细胞内的水结冰后体积膨大,对细胞以及细胞内的DNA物质具有更大的威胁。另外,结冰还会使细胞脱水,将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因此,为了避免这种伤害,人工冷冻的第一步就是尽可能减少死者身体中的水分,灌入含有甘油等复杂成分的冷冻保护剂。这一过程大约需要4个小时,在此过程中,电脑会始终监控着温度、流速、压力等对冷冻可能造成影响的各个重要参数。然后,医疗小组的专家会利用干冰给充满冷冻保护剂的冰冻人快速降温,使之降到零下130℃,最后再将其头朝下放入零下196℃的液氮杜瓦瓶中,完成冷冻过程。
目前,世界上此类冷冻人已达几百人。不过,这些人冷冻时的技术却远远不够完美。虽然人们已经尽力保证冷冻人的各个器官不受损伤,但可能还是有些冷冻人的器官受到了伤害。这是因为每个器官需要的完美冷冻温度都不一样,实际操作相当繁杂,即使冷冻的只有大脑,研究者依然不能保证它不受到一丁点儿伤害,因为大脑有很多不同区域,用于结冻的最佳药剂也会千差万别。就算利用当今世界最新的技术,完美冷冻仍然不太可能,更不要提20世纪70年代的冷冻技术了。
那么,如果未来冷冻技术达到完美的标准,能让人的每个器官都不受损害,他们能再次被成功唤醒,生龙活虎地活在未来世界么?这也不好说。
正如在上述文章描述的,冷冻人是被保存在零下100多摄氏度的环境下的,在这种环境下保存,冷冻人的身体都会变得十分脆弱。当被加热唤醒的时候,他们的身体会如同冰冻的玻璃杯子一样发生断裂。而且,大脑里的一千亿神经元对加热和冷冻会更加敏感——重要的神经元即使伤了几个也是会要命的。
此外,冷冻当事人身体健康本来很差也是个棘手的问题。“化冻”的时候,机体自身条件是相当重要的,实验中的那些动物,老鼠也好、小狗也罢,它们大多是在生命旺盛阶段接受冰冻的,因此才能顺顺当当复活。而众所周知,身体健康的人是不会去冷冻的,冷冻人大都是患有绝症或者是某种严重疾病的人,他们差劲的自身条件差将会使“化冻”难上加难,他们的身体能不能承受得起这顿折腾,真是很难说。如果真想复苏,只有等待未来新技术的突破了。
如果冷冻人有幸重新睁开双眼,他们有多大的几率像正常人活下去呢?恐怕也不大,至少现在的世界里依然是活不下去的。因为现在科学家并不知道如何对这些“复活人”进行有效的后期恢复,甚至哪些功能需要修复,他们也都不得而知。比起冷冻一个人,让一个人复苏并能正常活下去的技术要求更高,成本也更加昂贵。而这些又得寄托在我们队未来技术的期望上了。
如果未来复活技术真的有了突破性进展,冷冻人能够复活并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那我们又将面临另一个问题了。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冷冻-复活”的队伍中来,未来人愿意冷冻人复活吗?未来的地球很可能忍受着人口爆炸、资源紧缺各种问题,那些人凭什么原因让一个技能和头脑都早已过时,而且语言甚至可能都不通的人再次来到世界上?所以,无论怎么看,冷冻人重生都不是太靠谱的事儿。
看《欢乐喜剧人》金霏准备将郭德纲冷冻起来,以便将来相声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时,再解冻咨询。当然,有点荒诞,但也非空穴来风。曾看过一些报道,据说有人因疾病已经被冷冻起来,寄希望将来科技发达了再复活治疗。至于最后结果如何,有待时间证明。
不过,在电视上看过一个科普类的节目,几个大学生将金鱼放在液氮罐中冷冻,然后,将金鱼倒进水中,结果,金鱼又慢慢地苏醒过来,摇摇摆摆地在水里游动起来。
查阅过一些资料,也没有很准确的说法,通过梳理谈点看法。动物体内的细胞中含有大量水分,温度低于水的凝固点就会结冰。因为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细胞中的水分结冰时,体积增大,就会将细胞膜胀破,动物自然难以存活。不过,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水的凝固点附近,因为冰与一般物质一样,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也就说当冰的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冰的体积不会比同质量的水的体积大,也就不存在水结冰胀破细胞膜的问题。将金鱼放在液氮中冷冻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氮气的液化温度是-196℃,远低于水的凝固点,金鱼在液氮中,体内的细胞中的水分会迅速结冰并很快降温,冰的体积来不及增大就开始减小,不至损坏细胞膜。所以,金鱼放进水里还能复活。
不过,将人冷冻,结果怎样,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