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吗
莫斯科保卫战是在二战初期,当时德国经过基辅战役消灭了苏联70万有生力量,打到莫斯科城下,这时朱可夫来到莫斯科,成功指挥了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1943年,是二战中期,经过赫鲁晓夫等指挥下,全歼了德国的保鲁斯军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是哪个城市
斯大林格勒一般指伏尔加格勒,是现在的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市。伏尔加格勒是俄罗斯联邦伏尔加格勒州首府,位于莫斯科东南约1000公里处的亚欧大陆内部,属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城市坐落在伏尔加河下游平原上,在此察里津河汇入伏尔加河,向西不远处就是顿河流域。
伏尔加格勒是一座位于东欧伏尔加河畔的俄罗斯城市,建城于1589年,旧名察里津、斯大林格勒,1961年与苏联时期其它几座以斯大林命名的大城市:斯大林斯克、斯大林诺、斯大林纳巴德、斯大林尼里一起改名为伏尔加格勒、新库兹涅茨克、顿涅茨克、杜尚别和茨欣瓦利。受伏尔加河的滋润,伏尔加格勒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历来被称为俄罗斯的“南部粮仓”。同时,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伏尔加格勒还是连接欧亚两洲的一大水陆交通枢纽。
伏尔加格勒。
列宁格勒原名舍彼得堡,斯大林格勒原名伏尔加格勒
圣彼得堡 (Saint Petersburg) 是俄罗斯联邦第二大城市,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东端的涅瓦河三角州.历史上是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素有俄北方首都之称. 这座历史名城由彼得大帝始建于1703年,故称圣彼得堡,1914年改名彼得格勒 (Petergrad).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改称列宁格勒 (Leningrad).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这座城市恢复了它的原名——圣彼得堡.
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有将近五百年历史,是伏尔加河流域古老城市,帝俄沙皇时代称为“察里津”.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斯大林领导了著名的察里津保卫战,击溃了来势汹汹的哥萨克白军,对巩固十月革命成果,捍卫初建的苏维埃政权具有“巨大意义”,因此,1925年城市被易名为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1961年,当时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毁其墓、焚其尸,并将斯大林格勒改为伏尔加格勒.近年,俄国内要求将伏尔加格勒改回斯大林格勒的呼声比较高,但还未见成果。
喀琅施塔德号、斯大林格勒号和莫斯科号是什么关系
该舰于1937年7月15号在列宁格勒波罗的海船厂开工,1941年底停工,1950年解体。 题中所说的三舰应该指的是二战后苏联海军的82号计划,该计划是对前文69号工程的改进,主要内容是建造“斯大林格勒级”战列巡洋舰。共开工和计划四艘,分别是: 斯大林格勒”号:1952年12月5日开工,尼古拉耶夫船厂。1953年计划中止。1954年下水。1955年5月23日在塞瓦斯托波尔附近被拆毁。 “莫斯科”号:1952年11月开工,波罗的海船厂。1953年计划中止,未下水。在船台上被拆毁。 “喀琅施塔得”号(82R计划):1955年5月开工,同年计划中止。未下水。在船台上被拆毁。 (四号舰未命名):该舰仅提出了计划,没有开工,1953年中止。 综上,三艘舰可以说是命运多舛、难兄难弟。 皇天 1粉丝 · 4赞 搜索 伏尔加格勒地图 圣彼得堡地图 摩尔多瓦共和国 车臣地图 苏联国歌 胡德被一炮击沉。
二战结束之后,出于斯大林同志对大舰队的偏好,因为二战中止的大舰队计划再次被提上日程。当然,计划中的各型舰的设计方案都作了修改,其中的大舰包括24号计划(苏维埃级战列舰)和82号计划(斯大林格勒级战列巡洋舰)。其中24号计划是对23号计划的修改,82号计划虽然与69号计划(喀琅施塔得级)相似,但修改自69号计划的82型方案遭到了造船工程技术人员的否定,而被迫决定设计一个全新的82号方案。在最初军舰中心研究员提供方案中相当一部分考虑采用220mm主炮的设计,但太平洋舰队司令 I·S·尤马舍夫提出,既然已经成为了这样一艘“有重装甲防护的大型军舰”索性就应该换装比220mm更大的舰炮“,这个提议几乎立刻被最高领袖所重视。1947年年初的政治局特别会议上斯大林再次执着的提出,要让82工程上305mm炮。新方案于1948年被斯大林再度否决,提出了将航速上升至35.5节的要求,因此该级舰有着异乎寻常的高设计航速(甚至超过了作为轻巡洋舰的斯维尔德洛夫级),计划安装的1948年式305mm炮设计性能相当出色,具有较强的火力,但装甲较为薄弱,并且加强了防空火力。由于24型战列舰的研制工作在1952年终止,因此82型战列巡洋舰成为斯大林生前位于首要第一位的造舰计划。
苏联时期三大城市
莫斯科:莫斯科是俄罗斯联邦、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即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的首都,独联体最大城市,莫斯科州首府。莫斯科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中心以及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历史上莫斯科是莫斯科公国首都,1812年拿破仑率领法军占领莫斯科,1941年苏德爆发莫斯科战役。莫斯科举办过1980年夏奥会,2013年田径世径赛。著名景点有红场、克里姆林宫、列宁墓等,著名学府有莫斯科大学等。
圣彼得堡:又称“彼得堡、列宁格勒”,沙俄首都,波罗的海沿岸城市,涅瓦河口,俄罗斯对欧州开放窗口,是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个。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1712年彼得一世迁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俄罗斯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这里获得成功,1941年爆发列宁格勒保卫战。著名景点有冬宫、夏宫、斯莫尔尼宫、“阿芙乐尔”巡洋舰、涅瓦大街、喀山大教堂等景点。著名学府有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学府。
基辅:乌克兰首都,前苏联第三大城市。基辅位于第聂伯河中游,基辅州首府。基辅历史悠久,是东斯拉夫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心,基辅罗斯的首都,被誉为“罗斯众城之母”,拔都西征而摧毁;苏联时期,基辅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基辅反复被苏德争夺,基辅战役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苏联解体后成为乌克兰首都。基辅是苏联最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安东诺夫设计局位于基辅,生产出来的“安-225”超重型运输机迄今为止仍是世界上载重量最大、飞行距离最长的飞机之一。著名学府有基辅国立大学、基辅理工学院等,著名景点有金门、圣索菲亚大教堂、基辅彼切尔斯基修道院等。
1、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市名源自耶稣的弟子圣徒彼得。1712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俄罗斯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1924年为纪念列宁曾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又恢复原名为圣彼得堡。
2、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1925年,为了纪念斯大林的贡献,察里津改名为斯大林格勒。1961年,出于否认斯大林、反对个人崇拜的需要,赫鲁晓夫根据其位于伏尔加河畔的地理位置,改斯大林格勒为伏尔加格勒。
3、基辅:1941年苏军败退,被纳粹德军占领,1943年苏军解放基辅。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政府授予基辅以“英雄城市”的称号和金星勋章以表扬该市人民在战争中的勇敢和牺牲。1991年底苏联解体,乌克兰脱离苏联独立,该市成为乌克兰的首都。
如果二战中纳粹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苏德战争形式会发生根本改变吗
斯大林格勒对于苏联南翼战场而言极具战略意义,因为连接高加索和苏联内陆的铁路线和航运线都必须要经过斯大林格勒,占领这里就意味着苏军无法向高加索和乌克兰东部大量的输送兵力和物资,也意味着高加索的石油无法迅速的运往苏联的后方。但是仅仅占领斯大林格勒并不能决定东线的命运,德军还需要做到在守住顿河-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河一线的防线的同时,派出强大的兵力去占领高加索油田,只有占领那些油田才能对战局产生重大影响,斯大林格勒只不是整个行动的一个阶段目标。
其实在一开始的进攻计划中并没有说要必须夺下斯大林格勒,德军的计划是先以一个巨大的钳形攻势包围歼灭在顿河和顿涅茨河的南翼苏军主力,合围点在斯大林格勒的西面,显然德军也是尽量避开残酷的巷战的,待歼灭了苏军南翼主力后,斯大林格勒自然也就轻而易举的拿下了;这时德军将沿顿河和伏尔加河构建一条坚固的防线,作为进攻高加索的侧翼掩护,主力向高加索进发。占领斯大林格勒可以将顿河和伏尔加河的防线连为一体,更加有利于德军的防守。
但是实际情况是在顿河和顿涅茨河之间的钳形攻势没能合围歼灭苏军主力,苏军首次主动进行了战略撤退,大量的部队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加上德军提前开始了向高加索的进攻,使得通过奇袭占领斯大林格勒的企图也变为不可能,正面的强攻将不可避免,这需要大量的德军兵力来完成,由此造成两翼的掩护任务不得不交给四个战斗力不足的联军集团军来执行,这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即使德军第6集团军成功的占领斯大林格勒又能如何呢?致命的弱点仍旧没能消除,仅靠两个已经在进攻中严重削弱的德军步兵集团军无法加强四个联军集团军的数百公里上的防线,苏军还是会在这些薄弱点上达成突破,而希特勒对于辛苦得来的斯大林格勒必然是舍不得放弃,仍旧会让第6集团军死守,被合围的命运还是难以避免。唯一的选择就是执行斯大林格勒作战的B集团军群再增加一个新锐步兵集团军,才能彻底改善其防线情况。
所以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仅仅是一个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苏军的大规模反攻已经迫在眉睫,德军能否在进攻来临前全面加强其顿河、伏尔加河防线阻止住苏军的突破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当然了这只是决定南翼战场胜负的关键。
二战中纳粹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苏德战争形式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理由如下:
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前,苏军已经在斯大林格勒以西的哈尔科夫采用行动,这个行动是在莫斯科战役结束后,纳粹德军被击退后,苏德双方处于僵持状态,苏联方面釆取的进攻性行动,苏联动用大量兵力夺回了哈尔科夫这个乌克兰的曾经首府,夺回了这个实力雄厚的工业城市,这个城市人口接近一百万,比斯大林格勒人口多百分之五十。反应迅速的德军动用了战略预备队,仍然采用坦克、装甲车为突力力量的方式反而歼灭苏军二十多万人。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在上述背景下,又在苏军战挥官学习了中国长沙战役的阵地战战法后,苏联统帅部有针对性采用了战略战术后开打的,斯大林格勒会战演化为巷战这种不利于德军的战法第一是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第二是为后方调集兵力展开反包围争取时间,第三是利用自己有冬季战争的适应性的同时去尽量暴露德军的后勤保障不足的短板,即使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全城,苏军的有生力量仍然会发生巨大的作用,打败冒险进攻的纳粹德军。
谨以此谢谢邀请
完全不可能有任何逆转的希望。实际上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时候,德军的目的是占领这个交通枢纽,从而保障b集团军在高加索的行动,已经没有更多的兵源补充。而苏军的目的是一小部分力量和第六集团军缠斗,朱可夫在外围集结了大量军队要包围第六集团军。即便占领了斯大林格勒,接下来也要被包围。
假如德军攻占了斯大林格勒,最多只能在短期内影响苏德战场上的局势,从中长期的角度上看,德军依旧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其被动局势。
首先希特勒发起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战略目的,就是抢夺高加索大油田的石油,并通过斯大林格勒地区送往德国本土及其它各个战区,以使战争能够继续进行下去,至于遏制苏联的战争潜力,这己经是次要目标了。
然而这本身就是一种临渴掘井,孤注一掷的豪赌行为,将纳粹德国国力的窘迫暴露得淋漓尽致,德军大本营正是在这种侥幸心态的驱使下,于42年6月底将占东线总兵力3分之1强的两百万大军,包括相当一部分仆从国军队,先后投入到斯大林格勒战场这个血肉大磨坊之中。
此时的斯大林格勒城中只有大约16万人的苏军守备部队,故而德军的攻势十分顺利,然而正是因此,希特勒却下令将霍特将军的第4装甲集团军调往高加索方向,使得B集团军群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攻势受挫,在源源开来的苏军增援部队的顽强阻击下,战局朝着德军最不愿看到的拉锯战和消耗战方向发展。
假如希特勒不下这一愚蠢的命令,那B集团军群在优势的兵力和装备下,在会战的前期大概率是可以攻占该市的,因为即使到了会战中期,在苏军兵力急剧增加的情况下,保卢斯将军的第6集团军己经占领了城市80%以上的区域了,然而随着攻坚力量的减少,兵力和弹药的急剧消耗,再加上苏军力量的不断壮大,德军的攻势逐渐成了强弩之末!
退一万步来说,德军即使攻克了斯大林格勒,也并不意味着希特勒赢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除非李斯特元帅的A集团军群能够一鼓作气地夺取高加索方向的迈柯普油田和格罗滋尼油田,亊实上德军己经在勃兰登堡部队的一支小分队的配合下夺取了迈柯普油田,但苏军在撤退前己彻底破坏了油井设施。
如何看待俄罗斯议员提议将“伏尔加格勒”恢复为“斯大林格勒”
我们先看看这座伟大城市的名称演变:
1925年前名为察里津。1918年斯大林在这里领导了著名的察里津战役,击溃了来势汹汹的哥萨克白卫军,对巩固十月革命成果、捍卫初建的苏维埃政权具有重大的意义。为纪念斯大林的卓越贡献,1925年察里津改名为斯大林格勒。因其位于伏尔加河畔,加之赫鲁晓夫上任以来否认斯大林,反对个人崇拜,1961年又改名为伏尔加格勒。2013年1月31日,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市杜马、即市议会决定,每年6天特定纪念日期间这座城市重新更名为斯大林格勒,以纪念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70周年。依照市杜马当天通过的一项决议,这6个特定日子包括2月2日进攻斯大林格勒的纳粹德国军队向苏联红军完全投降纪念日、5月9日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和俄罗斯设立的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纪念日。
应该说,这座城市的每次更名或者更名的提议,都很有深意。
赫鲁晓夫时期的更名,是为了去斯大林化。而且也是变相向西方示好。赫鲁晓夫是非常希望表现出开明的对西方的形象的。
进入普京时期,不仅出现了特定纪念日更名的决定,而且有了更名的提议,颇有深意,有三个含义:
1,历史意义。众所周知,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经典一战,也可谓是民族历史上具有英雄主义意义的一战。值得纪念。
2,以此向世界表明,俄罗斯以及从斯大林的种种纠结中走出,已经能心平气和地看待斯大林时代了。
3,对于今日俄罗斯来说,是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的教育。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在二战中斯大林格勒之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风向标。是世界反法西战争的一面旗帜,鼓舞着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人民不懈奋斗。斯大林格勒之战苏联军民坚守了二十九个月,是用鲜血与生命来保卫这座伟大的城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将斯大林格勒改名为伏尔加格勒。是俄罗斯向西方展示去斯大林影响的一种友好的表示。也是对苏联70多年共产党统治的一种否定。但是,俄罗斯的善意得来的是西方集团的欺骗与屈辱。为了弘杨苏联反法西斯的精神与俄罗斯民族不屈不挠的斗志,俄罗斯将伏尔加格勒又改名斯大林格勒。表明了俄罗斯人民与西方集团的彻底决裂。也表明了俄罗斯人民对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的正式宣战!